close

從開始擔任管理工作到現在已經七年,一路由行動主管到營運主管,深深的體會到擔任主管的工作就是「找出問題,解決問題」,但若又更精準的定義則是「找出問題的根因,針對最重要的問題提案解決,而且觀念上找根因更重於定方案」,因為若無法找出公司部門真正的問題,就開始執行解決方案,很有可能造成資源的無效使用,而且真正困擾目標的問題不但沒解決,還有可能衍生其他的問題。

打個比方,醫生看病的重點是找出病因,還是下處方籤呢?如果病人得的是肝病,醫生卻認為是胃病,市面上已有無數的肝病、胃病的藥方,若醫生無法正確診斷病因,病人明明是肝病,卻吃胃藥,我們就可以想像到會有什麼後果了?

  1. 肝病不會好,病人持續痛苦。
  2. 胃沒事卻吃胃藥,造成肝排泄藥物的更大負擔。
  3. 花了錢和時間看病,卻無效。

同樣的身為企業的經理人,就是要不斷找出阻礙公司部門目標的原因,並進一步分析二次因、三次因,甚至是根因,再來對症下藥,才能藥到病除!

有鑑於此,年初時便對部門所有的PM上了一場教育訓練「麥肯錫工作方法」,以下摘要此場訓練的相關重點,給大家參考:

M  

一、  針對問題提出結論

日常工作中遇到問題與解決問題時,我們很容易見招拆招,看到黑影就開槍(台語),往往都忘了當我們還是小學生時就聽過的科學精神:「大膽假設,小心求證」。

長大後我們敢大膽假設,直接將假設當成結論,卻忘了透過邏輯推演驗證假設這個步驟。如此容易在問題處理的初期,就偏差了解決問題的方向;但實務工作中,我們也清楚若不大膽假設,一切非要等到疑慮驗證排除後才運作實施,也不切實際的,因此一旦確認方向,並反覆思考推演後,定出結論,就Just Do It吧!只要秉持「行徑中變換隊伍」的觀念了!

M2  

 

二、So What?So Why?

So What

So Why

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支撐模式,從整體資料或經分類的資訊中,萃取出可以回應問題的重點。

是一種由上而下的導出模式,針對結果追問為何得到此結果,並透過手邊的資訊,進一步驗證與確認。

以客戶滿意度調查為例:OOO客戶對於我們的OOO專案導入,整體分數給了60分,對於我們的表現是仍須努力。首先,我們先由問卷的內容看出:

A.對於問題或BUG的反應時間不夠快。

B.交付系統品質不佳。

C.交付系統與最初的需求,有很大落差。

D.除了PM缺乏其他的溝通管道。

E.交付系統的效能不佳,畫面反應很慢

F.……

u 透過So What?我們歸納出:

  • 案管理問題:A
  • 系統開發問題B、C、E
  • 客情維繫問題:D

所以針對此專案,我們歸納出最大的問題是在系統開發,將其視為關鍵問題

u 透過So Why?我們要層層往下追溯?

1 為什麼B.交付系統品質不佳?

1.1 因為沒有進行測試嗎?

1.1.1  因為Programmer沒有進行單元測試嗎?

1.1.2  因為SD沒有進行功能測試嗎?

1.1.3  因為SA沒有進行整合測試嗎?

1.2 因為沒有測試案例和資料嗎?

2 為什麼D.除了PM缺乏其他的溝通管道。

2.1 因為業務未落實客情維繫嗎

2.2 因為PM主管於滿意度調查前,不了解該專案狀況嗎?

所以針對此專案,我們要不斷地問為什麼,所處可能影響到系統品質不佳的原因在於未執行測試計畫(內部與客戶),透過層層剝絲找出關鍵原因

三、互不重複、全無遺漏(Mutually Exclusive, Collectively Exhaustive,MECE)

互不重複(ME)

全無遺漏(CE)

檢查方案與方案之間是否有重疊之處

檢查各方案是否已涵蓋議題的所有面向

確保解決方案或分類方法「不重複」,也就是要避免兩個選項或方案,講得其實是同一件事,或是彼此有重複的地方。

確保所提出的方案「夠完整」,能夠徹底而全面地解決關鍵問題,完全沒有遺漏任何項目。

接續上案例,程式品質不佳?我們檢討原因和擬定方案的切入點?

M3  

針對程式品質不佳我們要考慮的面向不能單方面切入程式開發,秉持著「互不重複、全無遺漏」的精神,我們將整個系統開發的程序(或軟體開發生命週期)展出各個階段(Phase),由於第一階的分類軟體開發的價值鏈,已經是互不重複的分類模式,而經驗法則也告訴我們這樣的分類也應該是全無遺漏(註:將專案管理問題視為個階段都應碰到,而非單一分類),接著就是在層層往下展延時,要不斷用MECE的觀念檢視第二階、第三階的分類原則。

依據各類型的問題或各類企業的一階問題分類,我們可以採用企業管理上常見的分類模式,例如:

  • 行銷的4P(Product、Price、Place、Promotion)。
  • 企業組織:產、銷、人、發、財。
  • 企業價值鏈:研發、設計、生產、行銷配送、客戶服務。
  • 競爭觀點:供應商、客戶、競爭對手、潛在對手、替代產品或服務

 

四、思索為什麼,剝絲抽檢找根因

透過邏輯樹的層層推演,可將問題抽絲剝繭,嚴密地檢視問題背後的每一個原因,並有助於使用者將表面化的問題,以「Why?」的因果邏輯,拓展並掌控問題成因的廣度及深度。

M4

五、反問怎麼做,層層推演找方案

以「MECE」原則檢查同一層的表格間是否有重覆或遺漏?具體的原因或解決對策是否和「思考的主要課題」有所連貫?以及層層推展的表格,又是否真是具體、可成立的原因?而推敲找方案時,有二個思考方法可做為參考:

u「零基準思考」絕非「從零開始」,而是擺脫自己部門或公司既有的框架,徹底思索並實踐「顧客真正想要的價值」,如此才能得到不同以往的創新。

M6  

u「假設思考」一般而言,只要收集6成的資料,就足以做出有根據性的判斷。若企圖蒐集全部資訊,只會造成時間浪費與決策延遲,白白錯過無數的機會。

M5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想飛 的頭像
    想飛

    想飛部落格(經驗、信仰、行動、成果)

    想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